半岛体育- 半岛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2024年度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综述

2025-08-07

  半岛,半岛体育,半岛体育app,半岛官网,半岛电竞,半岛真人,半岛棋牌,半岛体育官网注册,半岛体育官方app下载,半岛体育官方注册网址,半岛体育平台官网注册链接,半岛体育app下载,半岛体育怎么样,半岛体育官网,半岛体育登录入口,半岛体育官方网站,半岛最新入口,半岛下注,半岛投注2024年,学科共接收各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总计4686项,与2023年3680项相比增长了27.3%。其中,面上项目增加了715项,地区项目增加了19项,较2023年分别增长51.6%和12.4%,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减少了13项,较2023年减少了0.8%。2024年新增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申请量为36项,资助量为21项。2024年学科共资助各类项目641项,较2023年增长了5.8%。2024年学科各类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见表1。

  2024年学科共接收面上、青年、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分别对应: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面青地”项目)3903项,比2023年增长22.7%。经初审,本年度不予受理面上项目申请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3项,共计7项,主要原因是未按要求提供专家推荐信或相关材料等问题。2024年7月,学科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的统一安排下组织专家对“面青地”上会项目进行会议评审,共遴选出539项项目给予资助。其中,面上项目235项,资助率为1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84项,资助率为17.4%;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0项,资助率为11.6%。

  按照学科二级申请代码来分类,2024年和2023年的申请量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E0607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二级申请代码的申请量最高。其他占比较大的学科二级申请代码是“E0603传热传质学”和“E0604燃烧学”。有少量项目没有选择具体的二级申请代码,只选择了E06一级申请代码。此类申请实际资助比例极低,因此,建议申请人在项目申报时尽量选择二级申请代码,不要简单选择E06一级申请代码。

  2024年,学科继续开展“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的RCC评审机制工作,涉及的项目类型为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两类项目共计发送11005份评审通知。在临近审回日期前,通过电话和邮件等方式,一对一提醒尚未登陆系统和未下载申请书的专家,最终回收专家函评意见11005份,回收率为100%。本年度因主动表达不愿继续评审基金项目、存在长期身处国外或不再从事科研工作等情况的专家标记为“不再评审”,对于没有充分理由成批拒绝指派的专家也进行了标记。2024年,共收到RCC有效反馈意见3421份:其中面上项目有效反馈意见3273份,占调查总数的31.2%;重点项目有效反馈意见148份,占调查总数的28.2%。在函评通知邮件中添加了RCC评审机制试点简要说明。学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RCC意见显示,未获资助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申报人对评审意见的正面评价(很有帮助+有帮助)比例分别为77%和89.2%,远高于负面评价,表明大部分评审专家提供的学术意见得到了申请人的普遍认可。此外,RCC机制有助于识别负责任和不负责任的专家群体,为学科建立评审专家信誉库提供支撑。2024年,由于面上项目申请量大幅增加,拒绝指派评审数量和延误提交评审意见数量明显增加,重置评审意见受理的数量比2023年增加43%,申请人申请复审意见的情况与2023年相比略有降低(由2023年的5项减少到2024年的3项)。

  2024年3月16日,重大项目“电制合成燃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启动会在上海召开,专家组对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案设置给予了肯定,对项目的具体实施规划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项目面向电制合成燃料规模化高效制备和高效利用需求,系统开展电制合成燃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解决电制合成燃料制备和燃烧过程中的跨尺度能量转换与能质传递的基础科学问题与突破相关关键技术瓶颈,为电制合成燃料高效制备与利用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能源绿色转型与碳中和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2024年7月29日、8月9日,学科组织召“多能互融”战略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多能互融的总体目标、重大科学问题、共性关键技术、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展开了深入研讨,一致认为多能互补与深度融合(简称:多能互融)是实现我国能源体系多元化、低碳化、智能化的综合解决方案。面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对能源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大需求,以及我国碳减排幅度要求全球最高、低碳转型时间窗口期短等重大挑战,多能互融理论和技术不仅为推动能源高效低碳转化提供了新思路,还为能源利用开辟了新场景,也为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范式,将强力助推能源利用提质增效和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为系统性、变革性地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但是,多能互融相关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是“深水区”和“无人区”,也是能源利用领域的科技制高点。此次研讨会对凝聚共识、加快推动多能互融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后续应继续汇聚合力、协同攻坚,组织重大任务,有力推进相关工作。

  8月30日在黑龙江召开太阳能高效转换及空天地利用发展战略研讨会,面向国家“双碳”目标和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重大需求,聚焦太阳能综合利用,研讨了太阳能与其他能源互融利用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理论技术问题,凝练了太阳能在空、天、地等多领域利用的优先发展方向,梳理了太阳能高效利用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路线日在内蒙古召开面向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的风能利用及变革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组织风能利用全链条和跨行业、跨学科的专家围绕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的风能高效利用技术、先进消纳技术和风能产业变革技术开展研讨,并以此为依据归纳总结了相关建议。

  2024年10月1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资助、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创新论坛”在大连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工程热物理学界近9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近600位专家学者参会。论坛邀请了10位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作大会特邀报告。各位专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结合自身科学研究历程,深度分享了如何精准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如何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如何坚守自己的学术特色、如何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实现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如何切实推动科研成果应用落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对话交流环节中,专家们针对学者们关注的议题深入讨论,激发了学术碰撞、促进了思想交流。

  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学科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能源有序转化”(批准号:51888103)围绕能源传统转化方式无序释放或转变造成的巨大能势、能质降低、能量损耗和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率先提出能源有序转化的核心思想及能势匹配、碳氢循环和多子耦合三个基本原理,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基于能量流与物质流有机关联的能势匹配、多子耦合、碳氢循环能源有序转化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超临界水相热化学还原、太阳能光热电一体化制氢/碳氢燃料、聚光太阳能与化石燃料多能互补转化体系,形成了多类能源转化的原创方法和技术,建成/在建超临界水蒸煤制氢发电多联产、太阳能有序转化制氢/碳氢燃料、太阳能甲醇多能互补发电与制氢等示范。项目成员在在Natur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739篇、英文专著4部和9章节,授权发明专利191项(含国际专利8项);入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杰青、长江、万人领军11人、四青15人,获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腾讯科学探索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教学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7项、全国一级学会奖一等奖2项;创立MTCUE全球协会,创办WCMTCUE、ISTFD系列国际会议,在中、英、法等国主办国内国际会议33次,受邀在新西兰、札幌、北京等地作大会特邀/主旨报告266人次。项目以“能源有序转化”为核心,通过工程热物理、材料、化学、数学、物理、生物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了能源有序转化新体系,建设了多个多学科交叉实验测试平台,支撑国家双碳发展战略。该科学中心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延续资助。

  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学科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能源高效利用中关键热流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批准号:51721004)针对我国能源动力及装备、节能减排及新能源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多物理场/多尺度耦合热质传递机理及数值预测、复杂介质热物性和热质传递表征、新能源利用及新型热力系统构建三个方面取得了系列创造性成果。群体成员获国家级科技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入选杰青2人、长江学者4人、优青1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发表期刊论文394篇,做国内外特邀报告77次,授权发明专利和软著100余项。群体形成了能支撑本领域产业发展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核心技术,并应用于动力装备、民用核电、军用核动力、氢能、储能、航天航空等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很好地指导了工程应用,以解决制约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难的基础热物理问题。

  清华大学曹炳阳教授主持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微纳尺度导热”(批准号:51825601)围绕微纳尺度导热和芯片热管理开展研究,阐明了纳米尺度、高热流和超快速条件下非傅里叶导热机理的不同和内在联系,建立了统一描述热波、非局域和弹道机制的普适导热模型,揭示了增强导热的低维效应和抑制导热的弹道热阻和基底效应机理,自主研发聚乙烯纳米线 W/(m·K),比体材料高2个量级,构建了纳米颗粒旋转扩散与定向的输运理论,基于电场控制纳米颗粒定向度的原理研发的石墨烯基热智能材料的热导率调控范围达200%,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微电子器件热管理和航天器功率组件热控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该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延续资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0325621、50721005、 51021065、52036003、、和)等资助下,华中科技大学厚教授团队开展了煤/生物质燃烧过程PM2.5生成与调控研究,建立了完整的PM2.5生成理论,构建了全尺寸颗粒物生成预测模型,创立了减少细颗粒物生成的定向调控方法,实现了PM2.5源头控制,在大型燃煤/生物质发电机组示范应用。相关成果作为主要创新内容支撑了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煤/生物质燃烧过程PM2.5生成与调控》。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125027、51436006和51776146)等资助下,西安交通大学严俊杰教授团队提出了燃煤发电机组瞬态过程蓄热有序利用的新思想,发明了以蓄热的㶲和热功转化速率为准则,调控风煤水等物质流的方法,为燃煤发电机组瞬态过程的灵活高效技术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成果作为主要创新内容支撑了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燃煤发电机组瞬态过程灵活高效关键技术及应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76127)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钱小石教授团队实现了超越“巨电卡效应”的“庞电卡效应”,在20%击穿电场的低电场下,改性后的材料熵变达到100 J/(kg·K) ,电卡强度超过1 J/(kg·K·MV) ,所得的界面增强聚合物的制冷能力达到5×103 J/kg,并且保持300万次稳定循环运行,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此外,该团队研制了高能效自驱动高分子制冷器件,在4 K工作温宽条件下,器件可以输出2.7 W/g的制冷功率密度,对应的COP为24,实现了约32%的热力学完善度,单位空间上的制冷功率密度相比于其他电卡制冷器件提升了近百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继续加强项目申请和管理工作2025年,学科将进一步规范面青地项目基金进展交流会的组织与管理,切实提升项目完成质量。继续推动能源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动议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入研讨,充分凝练核心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需求。努力提升重要类型项目资助效能,助力学科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继续鼓励并推动中青年科研人员承担重要类型项目,助力青年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继续加强宣传,激发本学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学科发展相关工作。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服热线: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QQ:1234567890

Copyright © 2018-2025 半岛体育- 半岛体育官方网站- 半岛体育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